考試季服「聰明藥」增記憶力 精神科醫生:非ADHD學童服藥或睡不安寧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1/07 11:40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6

分享:

分享:

黎醫生指,市面出售的聰明藥成分不明,可能不是藥。

踏入1月是學校考試季節,許多家長都會憂心孩子的溫習情況,近年坊間出現所謂的「聰明藥」,以增強學生記憶力或專注力為招徠而受捧。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出,一般用來醫治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的中樞神經刺激劑受政府監管,不會貿然流出市面:

根本不知道(聰明藥)成分是甚麼,服後覺得見效,純粹是心理作用,可能不是藥。

黎醫生稱,現時用來醫治ADHA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,一種是「中樞神經刺激劑」,刺激負責傳遞腦部信息的多巴胺分泌,用以增加專注力,屬「危險藥物分類」,輸入劑量受到醫務委員會及衛生署監管;另一種是「非刺激劑藥物」,以迂迴方式刺激釋放多巴胺、藥效慢,差不多在服藥後6星期才見效,因此如追求服藥後成績突飛猛進,其實幫助不大:

服藥後客觀上集中力會變好,但成績進步與否,其實是本身能力問題。即使服藥也不會超出本身能力,成績變好與本身能力有關。

求診年齡愈見年輕

黎醫生表示,沒有ADHD的小朋友服藥後基本上不會產生作用,反而更易引起副作用。副作用包括頭痛、胃部不適、睡不安寧等症狀,雖未證實會導致發展遲緩,但亦有機會因胃口受損而影響體重增減。隨著社會多了探討ADHD,近年有家長亦表現得過於憂慮:

曾有一位8、9歲男童的媽媽,見兒子的同學求醫後確診ADHD,於是這名媽媽亦帶兒子做多方面評估,確定沒有ADHD後,她卻哭起來。以前的家長是因小朋友確診而哭,現在反而沒事卻哭,可說是過火表現。

黎醫生認同,部分家長對子女成績有要求,因未能透過藥物治療改善成績而失望。他又指,一般有ADHD的兒童到6歲才會反映出大部分症狀,而考慮用藥年齡亦是在6歲或以後。除藥物治療外,醫生其實也會安排集中力及記憶力訓練等行為治療,惟現時求診年齡卻愈見年輕:

試過有3歲小朋友被帶來診斷是否有過度活躍症,更曾有一名70歲老人帶著一名2歲多的小孩來看症,稱小孩跑得太快,懷疑有過度活躍症。